close


這一篇我想要先寫的是貧富拉大的問題。

就成長遲緩、失業增加、貧富拉大、自殺創新高這四點。我要說的是,貧富拉大不存在,而成長遲緩,失業增加和自殺創新高是真的,但和誰執政無關。

貧富拉大這個名詞,配合著媒體近年來特別愛用的『M型社會』,逐漸在台灣社會中形成『共識』。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台灣社會正走向『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不公平現象中。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

貧富拉大,也就是個人所得或家庭所得分配不均。 在經濟學上,講到判斷是否所得不平均的指標,一般都用兩種計算方法:

引自行政院主計處的說明 測度所得分配差距之指標

常用以測度家庭所得分配差距之指標為五等分差距倍數及吉尼係數。五等分差距倍數為將全國六百多萬戶家庭依每戶全年所得金額由小至大排序後,按戶數五等分,最高百分之二十家庭之所得除以最低百分之二十家庭所得之倍數即五等分差距倍數,倍數愈大,表示所得分配愈不平均。 吉尼係數則係測量洛倫滋曲線(戶數累積百分比為橫軸,所得累積百分比為縱軸之所得分配曲線)與完全均等直線間所包含之面積對完全均等直線以下整個三角形面積之比率,此項係數愈大,表示所得分配不均等的程度愈高,反之,係數愈小,表示不均等的程度愈低。

五等分差距倍數很容易理解,就最有錢的一群除以最沒錢的那群的倍數,吉尼係數比較複雜一點,要用到微積分。

經濟統計指標資源利用專題
吉尼係數(Gini's Coefficient)


吉尼係數又稱吉尼集中係數,乃由羅倫斯曲線所導出。所謂羅倫斯曲線,是指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內以「戶數累積百分比」為橫軸,「所得累積百分比」為縱軸,所得之分配曲線。吉尼係數就是羅倫斯曲線與完全均等直線間所包含之面積,和完全均等直線以下整個三角形面積之比率,吉尼係數越大,表示所得分配不均等的程度越高;反之係數越小,表示不均等的程度越低。

拿吉尼係數來判斷是否『貧富分配不均』,一般而言,認為高於0.4的國家就是貧富分配不均。(見檢測貧富差距 越大越惡化)

了解了以後,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兩個指數,來檢視台灣的『貧畣不均』的狀況。

引自http://www.cier.edu.tw/kmportal-deluxe/download/attach/research/research20070427.pdf
社會福利、掃除貧窮、中小企業、尤努斯和微型貸款—兼論對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的啟示
作者:吳惠林研究員/中華經濟研究院

看圖說故事:

第一點:台灣這40年來,從來就沒有超過吉尼係數的0.4。也就是說,以國際經濟學一般定義而言,台灣一直都是所得分配很均衡的國家。

第二點:就近7年而言,台灣吉尼係數的趨勢是下降當中。也就是說,台灣貧富的差距正減少之中。這是我所謂的,貧富拉大不存在的意思。

第三點:那馬英九的『貧富拉大』是什麼意思??馬英九其實其實是指,民進黨執政後,這幾年的平均吉尼係數比國民黨之前的還要高。他沒有說,這幾年的趨勢其實正在下降中。

第三點最好玩,你可以看出馬團隊的『唬爛』功力。因為,從1976年代開始,國民黨執政的每一年,哪一年的吉尼係數不是越來越高?也就是說,這幾十年的國民黨執政,台灣經濟最驕傲的一段起飛期中,本來就是『貧富拉大』!如果沒有2001年的異常指數,這個趨勢或許還是逐漸上昇。上面那張圖,吉尼指標往下走的只有1964到1976那一段,還有2001到2007那一段。如果沒有看到原始數據,被馬英九一唬爛,人民會以為圖是這樣的,單純的認為自已被民進黨執政給害了。


貧富拉大這個複雜的經濟學的議題和情勢,可以被選舉簡化扭曲成這樣。可是,貧富拉大就那麼罪惡嗎?其實也不然,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有一棟100萬的小套房,你的鄰居有一棟1000萬的透天厝。三年後,你的小套房漲到200萬,但你的鄰居的透天厝卻漲到了3000萬。本來10比1的貧富差距,拉大到了15比1,可是事實是,因為經濟發達,你們兩個都變有錢了,並不是『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台灣的吉尼係數,其實就是在2001年猛然拉大。2001年是阿扁執政後,經濟指標突然變壞的一年,原因我在上一篇已經說過了。但是2002年之後,指標開始好轉,上一篇的所有經濟指標都是如此,這個吉尼係數也一樣。

說不超過0.4就好,可是事實上其他國家的吉尼係數又如何呢?(引用處同為吳惠林研究員文)



從這個表上你可以看到,美國,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英國的吉尼係數都比台灣高。吉尼係數不見得是越低越好,要看是不是適當,對經濟成長有沒有幫助。共產主義中的理想國家,就是要沒有貧富差距,吉尼係數等於零。而歷史已經証明,那是行不通的。馬英九應該要告訴我們,要改善經濟,他要多少的吉尼係數?像北歐的0.25左右嗎?日本的0.3左右?像美國的0.4嗎?還是中國的0.45?多少的貧富差距才合理?你要給我們一個數字,我們才知道現在的吉尼係數是好還是壞?如果現況不對,那要加稅嗎?還是要做多少的社會福利?民進黨的『大溫暖』做對了嗎?上面引用的吳惠林研究員的那篇文章,裏面有非常人深思的觀點,建議大家可以讀一讀。

在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只要經濟是成長的,富人收入的倍數速度一定比窮人快,而不是以同樣的倍樣放大,因為富人可以投資,而富人生活所需基本上佔所得比率比窮人少很多的原因。不要說資本主義國家,連中國這種共產主義實行計劃性經濟的國家都是這樣。

經濟發展,貧富一定會拉大,所以才有累進稅制,才要做社會福利。

馬英九要經濟發達,但不要貧富拉大,但他為什麼不提出富人加稅的主張?為什麼不提出類似大溫暖的社會福利政策?國民黨支持老人年金的政策嗎?

下面這張圖,是主要國家二次世界大戰後Gini指數的變化圖,沒有台灣。不過比照資料,台灣大概在英國(UK)那條上下一點點。為什麼說吉尼0.4以下就OK,看這張圖就知道。台灣現在吉尼係數0.34,不能說就滿意,但也不必惶惶終日吧。





最後我要談的是M型社會的問題。M型社會的思意,是指中產階級消失,富人增加,而窮人也增加的意思。

而事實上,台灣的所得分配根本就是近常態分配,連M化都談不上。

有圖有真相:



M型社會出自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而他提出的圖表,根本是張把日本所得分配x軸變造後的圖表。日本的吉尼係數,1999年只有0.301。(關於大前研一的論理怎麼誤變成台灣的流行語,更進一步的介紹請閱這裏這裏這裏)

更詳細的資料別的部落客已經寫過,見這裏,沿街叫賣的「M型社會」。(上面那張圖也引自此)

如果你在那張圖看出任何M型,或是有變成M字型的跡象,那我大概要懷疑你,是不是麥當勞(McDonald's)吃到中毒了。

進一步的圖表(引用處同)



這張是百分比,就這張圖,就足以証明M型社會一詞完全是亂講一通:

(貧窮)1996年25.874%-->2005年25.873% (少0.001%)
(中產)1996年45.505%-->2005年40.527% (少4.978%)
(富裕)1996年28.621%-->2005年33.599% (多4.978%)

M型社會,指的是中產階級減少而貧富兩端階級增加。但真正的統計上是,中產減少了5%,因為他們變成富裕了。貧窮所占的比率,完全沒有增加。

所以我說是常態分配,但趨勢往偏富的地方移。而且富的比率比窮的多。(33.5995%>25.873%),中產還是最多的,呈A字型。沒有M化,要說也是A+化!!

以後你再聽到有人講M型社會,請拿出這些數據,叫他閉嘴。電視新聞還在講這個的,馬上轉台。認真的去看數據吧,去找本統計的書來看,10年來,台灣並沒有變成M型社會,而是變成A+型社會!!

我再查了一下,關於台灣社會M化的証據,商業周刊第 986 期是這麼寫的:(M型社會一書,由商周在2006年10月16日出版)

證據一,從一九八○年到去年,台灣依照個人可支配所得五等份分析,最窮與最富的一群人,其財富的年複合成長率分別為七.○三%與七.一二%,但中間族群的財富,成長幅度卻僅六.五八%』

我的天,這些數據不就是說三個階級的收入都增加嗎?中間族群的財富,成長幅度比較少,但那是和自已過去一年比啊,不是反而變成窮人的意思。而且中間族群成長著成長著錢夠多就會被歸到富人所一群了,搞不好連窮人都有不少翻身成富人,這怎麼會說是M化的証據呢?三個階級所得都成長,應該是A+化的証據吧!!

商周的証據二扯痛苦指數,証據三扯平均薪資年增率低於消費者物價年增率,證據四扯老年化,我實在看不出來,這些所謂証據和M化有什麼關係。

商周的『十八歲賺到一億』,被我的部落格文章踢爆造假後一個星期,宣佈回收。(見此文:揭發成功學詐騙術:商周出版社應該為『十八歲賺到一億』公開道歉!6年前的書回收,這應該是出版史上沒有發生過的事),這本M型社會,內容是大前研一的理論,沒有造假的問題。可是商周把書名改了,把只有在第一章寫到的日本社會觀察概念胡亂套在現今的台灣上,還寫了這樣4個完全不對或無關的數字來當做『証據』。更要命的是這個名詞就這樣被他們成功的推銷出去,變成台灣社會人人琅琅上口的流行語。

『十八歲賺到一億』這種書都能變成暢銷書,台灣當然到處都是『M型社會』了!!

台灣人,你現在知道詐騙集團的電話招式,不會亂轉帳。可是你每天接觸的媒體,竟然這樣的騙你,(或許是他們自已也搞不清楚自已也被騙),你知道嗎??





這張是每年的變化。窮人在2001年大量增加,不過2005年就完全恢復過來了(看上一張的數字)。2001年是阿扁受詛咒的一年,GDP負成長,窮人大增,失業率也大增。我這幾篇的所有指標一再反映這個事實。如果這一年的指標惡化要怪阿扁執政,那後來的指標改善為何不歸功於阿扁呢?


最後一個思考方向,媒體為什麼要炒作『M型社會』?這本書,原來在日本都不是這個書名。

因為媒體一方面又要說台灣經濟不好,一方面又特愛報豪宅,名車,名牌用品有多貴,但又有多少人搶購。(其實這些新聞很多是廠商買電視新聞時段,以採訪為名做置入性行銷廣告。你每天看的,以為是公正客觀的新聞是這樣在騙錢的,你不知道而已)。經濟不好,怎麼這些奢華消費此起彼落?怎麼滿街BENZ,BMW到處亂跑??這就是『M型社會』,一句帶過矛盾解決!!

總結一下這一篇:

1。台灣以國際經濟學的定義而言,一直都是所得分配均衡的國家。而比較先進國家,台灣的所得分配問題並不嚴重。

2。近7年來趨勢,台灣的『貧富』並不是拉大而在縮小之中。民進黨執政期,總平均『
貧富差距』的確比第一年高。但是,1976年之後,國民黨執政到阿扁上台之間,貧富差距』也是一年比一年高。

3。所謂M型社會,並不存在於台灣的現況之中。也看不出有M化的趨勢。真正的曲線是往富裕端偏的常態分佈,應該是A+化而不是M化。

4。事實上,因為國民GNP的增加,台灣人是『貧者富了一點,中產也富了一點,而富者也更富了(比率上比貧者更多)。』,並沒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futest37 的頭像
    afutest37

    afutest37的部落格

    afutest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0) 人氣()